close
詳細介紹(點我)
內容簡介
唯一由國內專業健檢中心主任醫師親撰
最完整的解讀健檢報告說明書
「花了不少錢做健檢,隔了兩個月只收到一本厚厚的報告書,該找誰幫忙解讀?」
這是許多曾做過健檢者心中共同的疑問。
找不到人諮詢的,往往只要檢測項目全是黑字(及格),就把報告放一邊去了。
心中有疑問的,就算找醫師,也有可能遇上醫師講得太快聽不懂,或是醫師只針對紅字檢測項目做解說。
以上兩種狀況,都等同於喪失健檢報告的功能。
本書作者林英欽醫師是著名的健檢中心主任,接觸預防醫學多年的他深感國人對健康的知識仍處在一知半解的階段,因而特地撰寫本書,希望讀者能透過這本易讀
周全的書了解:各個健檢項目在做什麼、不同年齡層的人該做哪些檢查、檢查的意義在哪裡
重點是:報告要怎麼看,讓你的健康檢查不再只是「做心安」的!
其他關於健檢常見疑問:
提問一:40歲以上的免費健檢好陽春,到底有沒有用?
提問二:有些人做了健檢,卻在半年後發現罹癌,為什麼?
提問三:健檢項目愈多樣愈好嗎?
提問四:這次全身健檢所有項目都合格,至少可以隔個五年、十年再做下次健檢吧?
綜合解答:
健檢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所以,向來身體健康的人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健檢審視自己的基本健康,
視狀況挑選項目做進一步自費檢查,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再者,縱使健告報告書上是黑字(正常),也必須知道各檢查項目的意義,及早改善瀕臨紅字邊緣的項目,才能常保個人健康。
健檢報告並不是讓人一勞永逸的「保證書」,定期做檢查,才是長保健康的不二法門。
兩大特色
【常見健檢項目最完整,解說淺顯超易懂】
本書蒐集了常見的、重要的檢查項目做分析,以一般人都能讀懂的方式做解說,即使沒有醫療背景也可以輕鬆讀懂,並藉此更加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分類明確,方便查詢】
即使再陽春的健檢,也常有二、三十項數據待判讀,可以利用索引速查其中較有疑慮的項目,並詳讀該項目之後的注意事項,改善日常不良習慣,常保健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英欽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醫學碩士
臺北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現為雙和醫院家醫科主任
萬芳、雙和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講師
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
專長:
家庭醫學、各種門診住院健康檢查、老人醫學
目錄
【推薦序】健康從檢查開始
【自序】
【前言】
健康檢查是什麼?
建立家族病史資料,為健康把關!
健康檢查前要注意什麼?
還好有做健康檢查!
PART1每個人都要做的健檢項目
一、身體的基本檢測
二、生命徵象的檢測
三、外觀理學檢查
四、眼科檢查
五、聽力檢查
六、尿液檢查
七、糞便檢查
八、血液檢查
九、腎臟檢查
十、肝膽檢查
十一、其他檢查項目
十二、癌症篩檢項目
十三、心血管檢查
十四、骨質密度檢查
十五、肺功能檢查
十六、放射線X光檢查
十七、胃腸道消化系統檢查
PART2婦科健檢,做個魅力女人
PART3男人30,健檢別忽視
PART4用心呵護小寶貝,健康檢查嚴把關
PART5 你一定要知道的健檢常識
附錄 婚前健康檢查
一生許諾,從婚前健康檢查開始
看更多
序
自序
二十年前,我開始接觸健康檢查,當時家庭醫學科剛在各醫院成立,一般民眾對家庭醫學科與健康檢查幾乎沒有概念,健康檢查似乎只是少數有錢人的權利,而提供住院健康檢查或一日健康檢查服務的醫院也很少。
現在除了民眾逐漸了解健康檢查的重要性外,各醫院、健檢診所紛紛設立專業健康檢查中心提供健檢服務,政府近年來也全力推動社區整合式篩檢、四癌篩檢(口腔癌、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與大腸癌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民眾接觸健康檢查的機會愈來愈多,健康檢查已經具有全民運動的架勢,以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很好的現象。
近年來,很多名人相繼罹患癌症,甚至因此驟然離世,也有人因中風或心肌梗塞而猝死,留給世人無限的追思與惋惜。身為一位家庭醫學科與執行健康檢查的醫師,覺得十分的可惜,「要是他們有做健康檢查就好了」!
一樣是肺腺癌,副總統蕭萬長發現得早,手術與治療後逐漸恢復健康,鳳飛飛則是因聲音沙啞了才發現肺腺癌且已經轉移,這時已經回天乏術,即使有負擔得起醫藥費的能力及先進的醫療技術,也留不住一道彩虹。
心肌梗塞與腦中風也是一樣,發作前一定要有數年的時間,讓血管從健康到硬化、血管斑堆積造成狹窄,最後才會引發血栓塞住血管或腦血管破裂的猝死,若是平時就能針對血管進行檢查、保健或治療,可能就不會等到血管塞住了、破裂了,人倒下了、離開了,才讓親人、朋友震驚、感傷。這些年來,我們深深敬愛的茂伯、廖風德先生、馬兆駿先生等人,都是用這樣的方式跟大家說再見,讓很多人十分難捨。
胃癌與大腸癌也是一樣,一旦有症狀再檢查,通常都已經比較晚期,治療既痛苦、存活率也低,定期健康檢查做胃鏡與大腸鏡,檢查到的胃癌或大腸癌多屬早期,有比較多治療方法可以選擇,治癒率也比較高。李登輝前總統等人都是很好的例子。
對現代人而言,追求長壽已經不是問題,但是如何常保健康及有品質生活,卻成為最重要的課題,想要健康又長壽,就必須落實預防醫學的觀念。
過去一百年來,人類健康史產生巨大的改變,由於醫藥科技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延長,疾病型態也發生變化,從前以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為主的急性傳染病,逐漸轉變成文明生活的疾病產物──慢性病及癌症。
1950年代臺灣的十大死因前三名都是傳染性疾病:急性腸胃炎、肺炎、肺結核,現在2010年代的前三名則是惡性腫瘤、心臟病與腦血管疾病,緊接在後的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肺病、慢性肝病、慢性腎病等,全部是慢性病,急性傳染病早已陸續被甩出排行榜,這個趨勢近五十年來沒有改變,往後十年也不會變化。
要擁有健康的身體,除了要有良好的先天體質外,也要有賴平時的保養,無法急就章的立即見到成效。新世紀的健康觀念,首先要跳脫「有病治病」的落伍觀念,建立「無病強身」的積極策略;其次,要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著手,時時刻刻進行、當下就開始,不能永遠只是計畫、永遠只是「明天開始我要怎樣怎樣……」
我常跟病人說健康資本必須逐漸累積,無法一蹴可幾,而累積健康要從當下做起,時時為自己的健康做點努力:生活作息、營養或運動等都要養成健康的好習慣,哪怕只是「迷你」的健康習慣也好,例如少抽一根菸、少喝一杯酒、少加一點糖或鹽、放自己十分鐘的假、立刻去運動等等,對健康都很有幫助。
此外,我也常跟病人說定期的健康檢查很重要,可以找出健康的弱點和危機。人一定會生病,但是如果能在疾病還沒有形成症狀、發作之前,就先調整體質或預防性治療,就可以讓身體更健康,這也是促進健康的重要策略。4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年應該進行一次身體健康評估與檢查,除了篩檢疾病以外,也為一年來的健康狀態打分數,進步了要犒賞一下自己,退步了就要再加強。
每次演講,我也會一再的跟臺下的聽眾強調,忙碌成就事業、家庭之外,更要關心自己。每年的年度計畫中,記得也要把健康納入,積極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定期檢查身體健康狀況、把每一項健康的訊息登載下來,隨時請教醫師,如此,健康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與你長相左右。
當了將近二十年的家庭醫學科醫師,二十年門診下來,不管男女老少、感冒到癌症、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案例都看過不少,期間也經歷過S A R S、毒奶粉、H 1 N 1流感大流行等重大流行病疫情,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最擔心害怕的是病人不做健康檢查,等到症狀已經出現時才看病,大多已經演變到無法挽回的階段。
我的舅舅覺得右胸有疼痛感,他把症狀合理化為是下田背肥料桶所引起的,我幫他檢查,照胸部X光看到右肺有一個3公分的腫瘤;一位朋友一向硬朗,身體不適時一診斷就是口腔癌併轉移,過世時只有33歲,他是讓我第一個到殯儀館送行的朋友。但是也有很幸運的人,在健康檢查中發現了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等。
最重要的健康檢查,包括健康檢查的正確觀念、不同年齡與性別的健康檢查、常見的健康檢查項目與相關注意事項等。
全書儘量以深入簡出的方式介紹,希望能提供更多、更可近的健康檢查知識與方法,讓大家更認識健康檢查、讓健康檢查更加普及。
感謝出版社給我這個機會,感謝所有參與此書攝影、編輯的朋友,感謝我的家人容許我常常挑燈夜戰,最後,我希望大家都能定期健康檢查,大家都健康。
詳細介紹(點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